员工家园

员工家园

企业文化的一小步,我的一大步

发稿时间:2015-08-20    来源:夏玉琼 华润(南京)市政设计有限公司    【字体:    打印

  由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,我的工作便多少逃脱不了文字的干系。

  去年刚从训练营回来,领导便跟我说起公司企业文化的现状,由于公司成立不久,加上各分院过于分散,公司需要形成一种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,成为连接各地同事的纽带。我们同事辛勤工作的场景,公司的各项业绩,没有对外展示的窗口,谈到设计院,大家就想到“埋头画图”,公司大多数同事是不到三十的年轻人,却活生生变成了“画图机器”,这是最悲哀的事情。于是,领导让我着实创办院刊。

  了解了领导的期望,加上我对华润文化的理解,再通过与无锡分院内刊编辑的沟通交流,我对院刊的创办已有了初步的想法。接下来我写了一千多字的策划方案,拟定了七八个备选刊名,也出了样刊,得到了领导的肯定,正当我准备出第一期院刊的时候,领导层出现了另一种声音:用微信号代替院刊。最终,微信号凭借形式新颖、受众面广等优势,正式成为了企业文化的载体。这意味着前功尽弃,一切都得推倒重建。企业文化建设,真是道阻且长啊!

  微信公众号,我要从一个读者变成编辑,去尝试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,压力巨大。好在微信公众号的操作界面较为简单,好在我的主管也跟我一起学习,对我悉心指导,很快,第一期图文消息就出炉了:两篇关于公司获奖信息的通讯稿,一篇同事的学标杆获奖文章。当时的心情就像看着辛苦培育的种子终于开出了花骨朵,我坐在办公室不时刷新页面,看着不断增长的阅读量,欣喜无比,外面夜色蔓延也毫无察觉。

  万事开头难,可是后期也不易。最主要的难处是内容的缺乏。当前期获奖征文已全部晾晒完毕,后期的策划需要我自己来想,于是有了“晒春活动”,有了儿童节特别策划——“人气宝贝评选”,有了安全生产月系列宣传等。微信号日渐成熟,领导对它的期望也更进一步,于是设立通讯员和稿酬奖励的想法应运而生。原本以为这很简单,但是与管理层沟通后才知道,很难权衡,因为在保证正常供稿的前提下,不能影响通讯员的日常工作,更不能让大家产生“写稿比画图还重要”的错误观念,几经修改,无数次征求意见,终于确定了通讯员供稿数量为每月1篇,而稿酬激励改为积分兑换奖品的灵活方式,年底统一核算,终于在日常工作和供稿之间达成了平衡。

  公众号的运营也会有突发状况,当 “2014年度优秀员工风采展示”发布后,我才发现,十名优秀员工,我却漏掉一名,懊恼不已的我想着怎样才能弥补失误,订阅号每天只能发布一次图文信息,重新发布的想法破灭,找当事人向他解释?会得到理解吗?我的主管也在打电话求助,都没有有效的措施。忽然,一个想法蹦入脑海,为何不将错就错,在公司群里告诉大家这是一个“大家来找茬”的游戏呢?看谁能发现少了谁,消息一发布,群里就炸开了锅,大家都开始重新审视那篇稿子,议论纷纷,几分钟过去,终于有人猜中了,第二天送上一个抱枕作为奖品,将漏掉的那名同事重新展示,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。

  自从当上了微信号的编辑,我也开始关注其他各种微信号,学习微信内容的美化,研究试用了诸多微信编辑器,最终选定了“秀米”和“96”编辑器以及“易启秀”。微信号通过了官方认证,也更名为“华润燃气南京设计之声”,通讯员供稿远比想象的积极,各种原创文章也纷至沓来,阅读量越来越高,粉丝数超过300,除了公司内部员工,还有集团的领导、同事及不少成员公司也关注了我们的微信。最初对它的设想“是华润(南京)市政设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一块展板,员工沟通的一座桥梁,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,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”也成了现实。

  企业文化的建设,路漫漫其修远兮,这只是一小步,而对于参与其中的我来说,这是意义非凡的一大步。